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兩個月的時光轉瞬即逝,終是到了離別的這一天。
這兩個月,辛苦且忙碌。
期間有過苦悶、有過懊惱、有過彷徨,
但更多的是充實、是感恩、是歡樂、是滿滿當當的收獲。
我叫費凡,一名規培二年級醫學生,關于我和一年級的溫馨同學一起送風濕免疫科全體醫生老師錦旗這件事,分享一些背后的故事。
兩個月的時光匆匆而過,很快就要出科了。在來之前,我對于風濕免疫科的印象大概是:慢節奏、優雅,還有就是聽其他來過的規培生說這里的老師很溫柔、很包容。規培醫生很多時候會有“流浪”的感覺,尤其像我這種慢熱的性格,常常在一個科室沒來得及打開自己就要去下一個科室了。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愿意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了解一個人、做好一件事,太難得。首先打破我對風濕免疫科的刻板印象的事情是,謝向良主任受邀代表醫院去北京,和眾多國內知名教授現場交流痛風臨床治療最新進展,市人民醫院是唯一一所受邀的地市級三甲醫院。風濕免疫科是一個新興學科,自2010年建科以來,經過廿余年的快速發展,一直向協和醫院的培養學習模式看齊,以高標準嚴要求規范診治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注重年輕醫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同時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緊跟最新研究,長期地穩扎穩打,積淀出科室同事之間濃厚的學術和臨床氛圍。
老師們經常在一起討論臨床或者學術上的問題,比如就某個病人下一步的治療表達疑問或建議,就算不是自己床位甚至不是自己組的病人,也會很積極地相互討論學習;就算不是自己專科的問題也會互相提問學習。這樣下來,在每個病人身上花費的時間其實是非常多的。這樣的學習工作態度和內科基本功,讓我們深受觸動,認識到自身的學習模式和內科臨床思維的不足之處。在老師們以身作則和細致用心的帶教下,我找回了當初邊實習邊看書考研的勁頭。
我一直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氣場、磁場之間是可以互相感應的。我們在風濕免疫科的安全感很多來自于一種叫做歸屬感的東西。老師們會以親和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在我們取得進步的時候不吝嗇表揚,也會在我們犯錯的時候實事求是地敲打提醒,令我們信服。在老師這里,我們是學生、是晚輩;在病人那里,我們是醫生、是學習者。能夠非常堅定地做自己、做正確的事,發揮自己的長處。
關于我們為什么要送這面錦旗,來看規培一年級的溫馨同學分享她的故事:
“初入風濕免疫科時,覺得風免的病是非常難的,因為它涉及到多系統,還有很多我不了解的原理。一直懵著上完一個月的課之后,我發現風濕免疫是一個有著極強的臨床診斷邏輯的科室。把我以前碎片化學習的東西全部串聯在一個強大的邏輯體系里面,就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從此以后學東西如魚得水,非常順利。
風濕免疫科的每個老師都可以連貫又明確地講解風濕免疫的相關疾病,每次在我懵懂的時候,他們都可以直擊要害,使我對整個風免系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室的老師空閑時聚在一起討論患者病情或者純粹的醫學相關知識,這種氛圍也感染著我。我在小講課上更加認真地聽講,老師們看我們學習態度強烈,講課講得也更加賣力,讓我見識到了教學查房和小講課別具一格的魅力。
老師們循循善誘,向我們拋出問題,一開始我們膽小不敢發表觀點,他們便對我們溫柔鼓勵,哪怕說錯了,老師們也會溫和一笑,繼續鼓勵我們多多發表觀點。之后大家的膽子越來越大,在課堂上大家發言積極又踴躍。每個人在聽課的同時也在認真思考,從而對疾病又有了更多鮮活的認識,而不是枯燥無味的文字。非常感謝課堂中老師們的傾囊相授和課后費凡同學對我的幫助。在科室不僅見識到老師們的才華橫溢,還感受到他們內心的高尚純粹。就如錦旗內容,‘虛懷若谷,潤物無聲。德醫雙馨,為人師表’”。
從溫馨同學的分享中,我們不難發現,風濕免疫科老師的兩大法寶:一是教學方法,二是教學態度。我雖已是規培二年級的同學,風濕免疫科老師的教學仍讓我有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的感受,首先老師張弛有度的教學態度,不拘泥于形式,主打的就是靈活,充分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他們向我們拋出問題讓我們思考,并參與其中,肯定鼓勵我們的發言。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引導我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一套完整的臨床診療體系,偶爾也會開玩笑、調節氣氛、寓教于樂,所以課堂經常是輕松愉快。
風免科余敏老師和我分享她進修的故事,會將別人好的學習方法和模式教于我,授之以漁,會帶著我們去病房和病人友好地交流,獲取病人的信任,進行一整套完整的教學查房。記得一次教學查房對象是23歲但病史卻有十余年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小姑娘,老師的耐心和親和、患者的理解和樂觀,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這就是我理想中的醫患相處的畫面。
在臨床待的一年多里,見到了各種奇怪的偏見和無理取鬧,最初學醫的那份熾熱也在逐漸降溫,甚至想過轉行。但在風免科又找回了象牙塔的感覺。這里如此的理想,臨床冗雜的工作中,大家的工作相互交叉共享,老師們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大智慧”——和諧的同事關系、靠譜的合作伙伴、對住培生們敦敦教誨,這些給我了莫大的勇氣,去繼續尋找生命中的美好。